排便,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活動之一。在廁所中,糞便會被當做無用的廢物迅速地沖走,但在實驗室里,它卻可以披露出大腸內的許多信息。對大腸腸內環境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腸內細菌,其數量可以達到100萬億之多,而其中的益生菌和有害菌,則直接影響著大腸的健康狀態。本文將帶你識別便便中隱藏的健康密碼。
糞便的1/3都是細菌?
糞便,來自我們所攝入的食物。食物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類脂質等營養成分,在由口腔、胃、小腸連接組成的消化道中,被各類消化酶分解成更細小的成分。這些分解后的營養成分,最終將被小腸所吸收,由此進入血液,再被運送到各臟器和組織中。
然而,并不是全部食物都會被分解吸收,其中也有無法被消化酶分解的成分。這些成分被統稱為食物纖維,是糞便的主要來源。食物纖維的主要部分,是那些構成植物和菌類細胞壁的成分,其組成成分與碳水化合物相同。
無法被小腸吸收的食物纖維,連同水分和消化酶液等被運送至大腸。在長約1.5米的大腸中移動時,由于大部分水分被重新吸收,最終剩下的固體物就是糞便,最終會從肛門排出。
糞便之所以呈現為褐色等顏色,是由于肝臟所分泌的膽汁造成的。膽汁中所含有的膽汁酸,具有促進脂肪分解和吸收的作用。因此,在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越高,則膽汁分泌的就越多,糞便的褐色也就會越深。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認為,糞便不過就是食物去除了營養成分后的殘渣。然而,對糞便的成分進行分析就會發現,其中水分依然占據了80%,剩余的20%由食物殘渣(食物纖維)、自腸壁脫落的細胞和細菌(活菌和死菌)3部分以基本相同的比例組成。
幾天沒排便,是便秘嗎?
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對某些動物來說,無法將糞便排出體外,有時甚至意味著死亡。然而,看一下我們周圍,抱怨“我已經好幾天沒排便了”等無法排便(便秘)的人,是不是還不少呢?那么,究竟怎樣的排便活動才會被認為是便秘呢?
日本社會保險中央綜合醫院的山名哲郎醫生,以排便障礙為學術研究方向。他說:“有些人擔心,如果不是每天排便,大概就是便秘了。但其實,排便的頻率從1日3次到3日1次,都算是正常的。”另外,糞便的硬度和形狀取決于糞便的含水量。糞便在大腸中停滯的時間越長,被吸走的水分就越多,糞便就越硬。
此外,排便時是否感覺身心舒暢,這也是便秘的重要診斷標準。其實,排便并不是憋足氣用力進行的行為。肛門附近的直腸被糞便壓迫時,通過神經細胞將這一信息傳至大腦,然后肛門周圍的肌肉就會放松,從而順暢地排出糞便。山名醫生認為,“需要使勁、且有殘便感的排便,正是便秘的證據。”
大腸是100萬億個細菌生存的“細菌王國”
實際上,未被小腸完全吸收的營養成分成為細菌(腸內細菌)的餌料,而大腸就成為這些細菌生存的絕佳棲息地。腸內細菌的數量可達100萬億之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特別招聘研究員辨野義己博士在多個民族人群的糞便中檢驗了腸內細菌,并據此進行了分析。他說:“我認為,包括未分類的細菌在內,腸內細菌的種類應該在1000種以上。”
細菌并不都是有害的。能夠分解食物、對我們的身體具有正面作用的腸內細菌(益生菌),在健康的成年人體內,占細菌總數的20%左右。數量處于絕對優勢的,則是通常對我們的健康沒有任何影響、特定條件下才會導致人體感染的“機會致病菌”,而對人體有害的“有害菌”數量在5%以下。
益生菌使腸內維持酸性環境,防止便秘發生
那么,益生菌對我們的腸內環境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益生菌叫做“雙歧桿菌”,另外還有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可分解低聚糖(由3~10個單糖結合而成)等碳水化合物,生成乳酸和醋酸等。
這些酸使得腸內的環境保持酸性狀態。由于有害菌在酸性環境中很難繁殖,因此腸內保持酸性,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益的。
我們還可以簡單得知腸內的pH值(酸度)。體內的pH值,可通過糞便的顏色得知。腸內酸性越大,糞便的顏色就越黃。反之堿性越大,糞便就越黑。長年從事腸內細菌研究的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光岡知足博士認為:“成人理想的糞便顏色為土黃色。這種顏色表明腸內pH值在6以下,雙歧桿菌的數量占腸內細菌總量的約20%。”膽汁的分泌量以及膽汁中的膽汁色素受腸內pH值的影響,而糞便的顏色也因此不同。光岡博士說:“糞便中包含硬度、數量、氣味等多種信息,但要探知腸內的環境,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顏色。”
乳酸和醋酸通過神經細胞的活動使腸的肌肉發生運動,從而使腸蠕動保持活性。由此可防止便秘的發生。
通過飲食打造健康的“腸內細菌王國”
保持腸內益生菌占較多比重是保持健康狀態的關鍵之一。那么,具體要做些什么,才能使益生菌數量增加呢?
方法之一,就是攝取富含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乳制品。光岡博士說:“有人會認為攝取活的細菌比較好,也有以此為賣點的商品。其實,無論活菌還是死菌,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的菌體成分本身就有使腸內生存的雙歧桿菌增加的效果,而活菌和死菌在增加益生菌的效果方面也沒有什么差別。即使攝取的是活菌,活菌也不會在腸內繁殖增加。”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盡量攝取可供益生菌食用的低聚糖、或促進雙歧桿菌繁殖的物質BGS(雙歧生長刺激因子)。
通過對腸內細菌的健康診斷或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不同的動物,或者不同的族群,其腸內細菌的構成也各有不同。辨野博士認為:“與草食性動物相比,肉食性動物具有有害菌更多的傾向。對以薯類為主食但具有肌肉體質的民族進行研究時,將其腸內的食物纖維進行分解后,就發現了能制造氨基酸的細菌。”
在每一個個體之間,腸內細菌的構成也是存在差異的。研究發現,在胖人和瘦人體內,有兩種腸內細菌的優勢順位是相反的,這可能是胖人體內腸內營養回收率較高的細菌數量較多的緣故。
此外也有數據表明,與健康人的腸內細菌情況相比,癌癥患者的腸內有害菌的數量更多。辨野博士認為:“每年對人的腸內細菌的構成進行檢查,由此來預測未來罹患某種疾病的可能性,這在將來是有可能實現的。”
所以,大家今后上廁所時,記得檢查自己的排便情況和大便狀態,那里可隱藏著影響腸內細菌、探知腹部健康狀態的線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