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20分鐘寫好《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這首清新雋永的小詩,已經成了中華游子的集體心聲。而昨天,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攜夫人范我存,前來成都參加“千秋蜀漢風———武侯海峽詩歌楹聯會”活動,再次輕輕吟起這熟悉的詩句。不過,回到被自己稱為第二故里的四川,面對多年詩友流沙河等人敞開的懷抱,余光中那著名的“鄉愁”,頓時得到安慰,整個人都變得活潑起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當記者提到以余光中為代表的老詩人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時,白發蒼蒼的老詩人卻調皮地說:“不要覺得我們都是老古董,我們也可以洋得很!《鄉愁》夠古典吧?其實卻受了美國搖滾樂的影響!”
“鄉愁”源自美國搖滾樂
1971年寫就的一首《鄉愁》,讓余光中紅遍了海峽兩岸,卻很少有人知悉這首詩背后的故事。雖然時隔30多年,余光中仍能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創作情況,并透露,這么古典韻十足的《鄉愁》,居然是受了美國搖滾的影響,只花了20分鐘便一氣呵成。“那時,我剛從美國回到臺灣,覺得美國搖滾樂的歌詞非常奇妙,所以我有意要寫一首節奏整齊的詩,讓作曲者可以很方便地譜成歌曲。整首詩的意念是從郵票開始的,開始僅僅就是一枚郵票,當然,郵票的兩邊得各有一個人,有寄信的,還有收信的。然后從郵票推出去,跟它接近的長方形,那可能是一張車票、船票,然后還可以是一個墳墓,還有隔開我們的海峽。連接這些意象的過程應該是長時間的,從小時候一直到現在;可是在空間上必須是阻隔的,這邊那邊,這頭那頭,里頭外頭。當然,我也是事后才想到原來是這么回事,寫的時候,就全憑直覺了。”
余光中的《鄉愁》被改編成多個版本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大佑的《鄉愁四韻》。不過,讓余光中最感動的,則是老音樂人王洛賓。有一次參加演出,聽說可以見到《鄉愁》的作者余光中,王洛賓高興地連夜譜曲,然后就載歌載舞地走到余光中面前……這一情景,讓圍觀的許多朋友眼淚縱橫。
“人約黃昏后”比“圣瓦倫丁”更浪漫
一直醉心于中華文化的余光中,有過一句著名的妙論:如果你的女友已經改名叫瑪麗,你怎么再送她一闋《菩薩蠻》?!對當今某些青年人拋棄民族文化、盲目崇外的做法進行了善意而又不失調侃的批評。“我們現在當然不用說文言文了,但古詩詞,永遠能引導我們產生美妙的回味。有小朋友問,都什么年代了,你還讀蘇東坡的詩?我說為什么不可以讀?蘇東坡就在我們的日常用語里嘛!我們常說沒見過某人的廬山真面目,這就是蘇東坡的詩啊。”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余光中幽默地把元宵節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在西方,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是圣瓦倫丁節,我們的情人節就是元宵節。我們的詩詞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多么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