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尹惟楚
無論你是富可敵國,還是貧窮到一無所有,都不妨礙你對自身素質與修養的嚴格要求,因為這是你能給予孩子的所有東西里,最低成本、也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忽視的細節,卻最能夠顯現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
從某種意義上說,細節是一種意識,一種功夫,一種人格魅力。
比如您在公共衛生區域洗手,是讓水嘩嘩地流還是將水量打到合適的程度?您的孩子在公車上想要吃東西,您是制止還是允許等等。
英國的藝術家波伊斯在《文化的意義》一文中曾經說道:“任何人,不論多么博學,只要他的學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尚可估量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
因此就算我們讓孩子讀很多書,或者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多好,并不能讓孩子看起來有多高的教養,孩子平日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教養的名片。因為理論終是要聯系實際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知識豐富,高學歷的人還會犯下致命錯誤的道理。
如果你真正了解修養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那么在給孩子教育的時候,請別忘了讓孩子習慣于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么,那么他才能具備真正的修養和人格的魅力。
1
前幾天和朋友去一家自助餐廳吃飯。中途的時候,鄰桌來了兩位三十多歲的女士,帶著兩個六七歲的小朋友。
落座之后,大人對小朋友隨意交代幾句,便去挑選東西。可她們前腳剛走,兩個小朋友后腳便不安分起來,兩人拿著玩具氣錘隔著桌子過起招來。
我和朋友相視一笑,并沒有多加在意。畢竟小朋友嘛,稍微活潑頑皮點很正常。
直到兩位母親端著盤子回來,制止了他們的吵鬧,一桌人終于坐下來吃起了東西。
大人邊吃邊交流一些家庭瑣事,而小孩子則是嘴巴吃著,雖然行為上也還算安分,但兩人還是不停地拌嘴。
大概十幾分鐘后,估計是吃的差不多了,也或許是壓抑地太難受了,兩個小家伙終于露出了惡魔的本性。
兩人人手一個面包,然后撕成一團團地互相試探性攻擊,大人稍加呵斥了幾句。見沒什么效果,便也不再搭理,繼續聊著她們的瑣事。
后來愈演愈烈,攻擊的頻率越來越高,范圍也越來越大,有一塊甚至飛到了我們桌上。
坐他們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士站了起來,走到她們桌前說:“請對自家的孩子稍加管束,可以么?”其中一位女士立馬杏目圓睜,“礙著你了還是怎么?”
或許沒想到會得到這樣一個回答,中年男人拿起自家桌上一塊面包團,往她們面前一放,“小孩把面包都扔我們桌上了,你說礙沒礙著?”
女人沒有回答,頭都沒抬,只是黑著臉對小朋友呵斥道:“別扔這么遠!”聽得我和朋友面面相覷,中年男人更是無奈地搖搖頭便回桌了。
果然,兩位小朋友不再大范圍攻擊了。可或許是剛才的爭吵引起了周圍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小孩父母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公憤。
一位老大爺又站了起來,指著她們說:“那兩位女同志,糧食多可貴,小孩子這樣糟蹋你們也不管,他們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
或許剛才就已經覺得自己憋了火,開始那位母親立馬回擊:“浪費你家的了?我交錢了不隨我?多管閑事!”
這下不但惹惱了老人家一家人,周圍所有人都開始竊竊私語。不一會,服務員走了過來,在打聽好情況后,指著墻上的請勿浪費糧食字樣,表示要對她們進行罰款處理。
兩位母親聽了立馬急了,一蹦老高。“拿出證據來!”服務員微笑著指了指墻上的攝像頭,“如果您有異議,那可以和我們去監控室調取錄像。”
兩人終于不再言語,黑著臉坐下來不再吭聲。
2
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首先離不開的便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修養與教養不同,教養注重的是先天的家庭教育,而修養更多的是強調后天的自我完善。
如果把原聲家庭當成一塊土壤,那么父母的修養就是養料,而孩子的教養則是培育在土壤里的果實。果實長成什么樣,與土地有關,但更多的是與提供的養料有關。
一個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對外界信息的吸收缺乏最基本的甄別能力。
所以,這時候便需要周圍的成人為他們提前做好遴選,將最優質純凈的信息灌輸過去。因為這些信息,很大可能就會成為他以后三觀與人格的一部分。
任何一種品格的形成都是有跡可循的。蠻橫霸道、自私無理的熊孩子背后,絕對有一群于人苛刻、卻對孩子萬分寵溺的長輩。
比如自助餐廳遇到的那兩個頑皮孩子,從家長后來的言行舉止便可窺見端倪。平時的放縱寵溺,再加上自身修養的不足,才造成了孩子教養上的欠缺。而且這種惡劣的教養會一直發展下去,甚至直到成年以后,徹底成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
3
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鄭州一位老大爺因為司機未能在十字路口停車,被他趕上后猛砸車門,后來在車門打開后又堵在門口,對著司機破口大罵。
等過了紅燈,公交車進站后。老人堵著上車口,不顧后面乘客的勸阻,對司機破口大罵!
后來越罵越兇,甚至還要動手打人,雖然車內的乘客都在埋怨他,而老人還是不依不饒,擺出非常有理的架勢,怎么也不肯放過司機。
老人的孫女拉住他,并義正言辭地指責他的過錯,可他仍是不依不饒。
女孩子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句是:“爺爺!是你的不對!車沒進站不能攔門上車!你再這樣以后不用來接我了!”
第二句便是小孫女走到司機旁邊,對司機說:“阿姨,對不起,是我爺爺不對。”
小姑娘的一句道歉讓司機瞬間掉下了眼淚。
看完新聞,除了和司機一樣涌出一陣感動外,更從心底騰升起一種僥幸與憂慮。
對于孩子來說,教育無外乎兩種: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而兩者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
如果小姑娘的父母也如同爺爺一般蠻橫無理,奉行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那成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此感到遺憾與擔憂。
無論學校教育多么好,多么努力,但是在負面的家庭教育下,誰又能保證小孩子能夠一直保持這樣端正的是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