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婦產科醫生是不建議孕早期保胎的,而且是人為干預得越少越好,不會因為準媽媽出血而檢查孕酮或HCG,因為他們堅信,如果胚胎先天不健康、有缺陷,保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自然流產其實就是一場順其自然和優勝劣汰的較量。如果發現準媽媽有流產跡象,唯一的“保胎”方法,就是臥床休息。
【流產原因】媽媽的婦產科醫生說,導致自然流產的原因很多,如染色體異常、胎盤異常、子宮異常、性激素不平衡、媽媽自身的慢性疾病等等。當然,媽媽也問到一點,如果是因為準媽媽運動或生活不小心而出現自然流產的現象呢?醫生的回答是,即使是因為自己不小心而造成的意外,那么也說明是胚胎自身不夠堅固而有問題,不過劇烈運動或強烈撞擊腹部的意外除外。
【順其自然】雖說流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萬變不離其中,十有八九都是染色體異常所造成的,簡言之,也就是“種子”有問題,一顆自身就存在問題的“種子”,可能生根、發芽而長成“大樹”嗎?因此,流產其實就是一種大自然安排的優勝劣汰機制,準媽媽順其自然是最好的對策之方。美國醫生不建議保胎的另一個層面,則可以理解為,一顆“壞種子”,經過人為的干預,也可能會“茁壯成長”,但…問題總會暴露出來,可能小寶寶出生后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也可能小寶寶日后的生長發育會出現不盡人意之處。總而言之,強扭的瓜不甜,也正是這個道理。
【優勝劣汰】美國的婦產科醫生很講究優勝劣汰,若胚胎的基因好,沒有任何問題,是顆健康的“種子”,那么一定是可以存活下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優勝劣汰的適者生存。所以對于出現流產跡象的準媽媽,美國醫生很少進行人為干預,這一點從第一次孕檢的時間就可以看出來,一般醫生建議的首次孕檢是9-12周,在孕9周之前,是一種自然選擇的過程,如果這顆“種子”可以順利經過9-12周的考驗,那么胚胎也就會正式轉變為胎寶寶,并且繼續健康成長。
【孕酮偏低】好友Ling在電話中提到,孕酮偏低而出現流產跡象,因此國內保胎的唯一做法就是為準媽媽肌肉注射黃體酮;而美國醫生則是另一種說法,絕大多數情況下,孕酮偏低是流產的結果而非原因。再次回到【順其自然】和【優勝劣汰】的話題,一顆有問題的“種子”,一個發育不正常、被人體淘汰的胚胎,自然可能導致孕酮分泌不正常,因此孕酮偏低正是流產的結果,此時補充黃體酮其實是本末倒置,而且有很多醫學資料也指出,人為補充黃體酮會增加胎寶寶畸形和死亡的風險。
【出血腹痛】記得這也是在媽媽懷孕哥哥首次孕檢之時,醫生提醒的,說是如果早期有出血或出現褐色分泌物,不一定就是流產的跡象,這是胚胎著床的正常反應,換言之,這也充分說明胚胎的穩固和健康。據說有25%的準媽媽,會出現早期出血的現象,很幸運的是,媽媽沒有在這25%的概率內。有的準媽媽在孕早期,也會出現類似“好朋友”光臨之時的腹痛現象(“好朋友”意即何物,想必大家都知曉),醫生的說法則是,這也是懷孕早期,準媽媽身體和子宮的一種適應現象,只要不是劇痛就無大礙,多喝水的同時,多注意休息,腹痛現象就會有所緩解。
【特殊保胎】執著而又較真的媽媽,也問到婦產科醫生一個問題:那么在美國,就沒有保胎之說嗎?其實也并不是沒有,如果是以下三種情況,醫生還是會酌情考慮為準媽媽保胎的:1. 習慣性流產的準媽媽;2. 頭胎高齡的準媽媽;3. 孕中晚期,一般是孕22-24周以后。醫學上認為,胎寶寶過了24周就可以存活了,而且此時流產對于準媽媽身體的傷害也是非常之大,因此,如果出現流產的跡象,醫生還是會竭盡全力保全胎寶寶的。準媽媽臥床休息的同時,如果宮縮依舊很頻繁,那么醫生也不吝嗇開控制宮縮的藥物,畢竟胎寶寶晚出來一天,就多一分存活的希望;萬不得己的情況下,醫生也會考慮為胎寶寶注射促進肺部發育的針劑。
媽媽最后語:簡言之,美國的優生優育,是從胚胎的自然選擇就開始了,也正是因為此,婦產科醫生一般不會在飲食或活動上限制準媽媽。如果出現早期流產的跡象,只建議臥床休息以靜觀其變;如果胚胎真的被自然淘汰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說明胚胎本身就有問題,如果人為干預保住了胎兒,那么生下來也可能會有缺陷。因此,孕早期,人為干預的保胎,是美國婦產科醫生所不建議的,也是有悖于自然發展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