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問一:“我的小朋友似乎天生就不喜歡閱讀?”
閱讀是一種習慣,當習慣養成之后,自然就會喜歡,自然就會每天習慣閱讀。習慣是:每天陪小朋友花點時間讀一段童書;每天花點時間和小朋友討論一會兒;每天花點時間對小朋友的閱讀與討論做一點正面的激勵與響應。
疑問二:“我不曉得該找那些書來和我的小朋友一起閱讀才合適?”
只要內容不要太離譜,基本上,任何書都適合我們和小朋友閱讀。不要一直想要找到最合適你和你的小朋友閱讀的書;要找的是你和你的小朋友都喜愛讀或者能被它感動的書。當我們喜愛上一本書或者被一本書感動的時候,那本書便是適合我們的好書。所謂的“好書”,就只是在于這本書能不能引發我們內心的感動與喜愛。
疑問三:“故事和繪本是不是只適合給低年級或小朋友閱讀?”
好的故事與繪本總是能提供一些大家一些共同的經驗,或是揭露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供我們印證與省思。故事是一個(藝術)完整體,但是因著觀看角度的不同,問題與意義常能有多元且多樣的不同面貌呈現。因此,大部份的故事與繪本常會因為不同年齡、不同生命經驗、不同情緒感受者的不同角度切入,而引發出不同的故事趣味與可探究的問題。所以,故事和繪本的閱讀不純粹只是小朋友的專利,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屬于自己的閱讀樂趣與思考感觸。
疑問四:“為什么我的小朋友讀了那么多書也不見有明顯的閱讀效果?”
Don't Worry,不必急。閱讀不是一種立見成效、但卻是必須持續添加的過程,就像放麥子成「堆」的過程一樣,唯有不停、不斷的放,方能有成堆的可能。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終會了解:知識得到之后,就再也不會離開我們了,雖然知識的效果,似乎并不是那么明顯的、每次都會在閱讀后立即出現。
疑問五:“跟小朋友說故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要手持繪本?”
說故事時手持繪本做為輔助,常常可以有效地吸引小朋友在聽故事時投入更大的關注;但是面對一群小朋友,手持繪本說故事也常會因為小朋友想更清楚的看到繪本而造成擠壓與混亂。因此,面對你可以掌控秩序的小朋友數時,手持繪本肯定是可以為說故事的效果加分;但是面對大班級時,也許丟掉繪本,讓小朋友直接面對你的聲音、語調與肢體動作,這樣說故事的效果也許會更棒。說故事沒有“一定需要怎么樣”的最棒方式。事實上,你和你的小朋友都能覺得自在與愉快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六、疑問六:“為什么我的小朋友總是動來動去,不能靜靜的專心聽我說故事?”
小朋友和大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包括聽你說故事的方式。成人的世界總是教導我們學會一種“單一的標準方式”,像是專心聽人說話就是要面對說話的人,兩眼注視著他,才叫做專心聽講,才叫做尊重。但是小朋友和大人不同,他們有各式各樣的接收方式,包括:他可以背對著你,聽你說故事;他也可以一邊玩,一邊聽你說故事;各種奇形怪狀的聽故事方式都有。但是,你若是因此就以為他們這樣就是不想聽你說故事,那就錯了。因為,當你一停下來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也會跟著停下動作,好奇的問你:“怎么不繼續呢?”
因此,了解小朋友的接收方式后,就不要太在意他聽故事的姿態(勢)與動作,你只要盡力說好你的故事,給小朋友有機會聽好的故事就好了,其它的,小朋友自有他處理的方式。
七、疑問七:“大人(教養者)為什么還要讀小朋友的故事書與繪本呢?”
小朋友的故事書與繪本的精采度,對于大人來說常常可以做為另類的文學與藝術作品來欣賞。
故事與繪本中常常傳達出許多價值觀、處事原則與一些對“人”的基本期待,而我們的小朋友便在這樣的閱讀、教化中長大;也因此,多閱讀故事與繪本會讓我們更加地了解我們小朋友的想法與作為。
同時,故事與繪本的也常會傳達出一些值得大人參考、學習的教養觀。像是《公主的月亮》(和英)、《阿虎開竅了》(上誼)、《小毛,不可以!》等書,都是很好的例證。
八、疑問八:“我和我的小朋友的故事對話與討論,為什么似乎都只是在閑聊,而不容易出現有意義的對話與討論?”
在故事與繪本的閱讀中,教養者若能敏銳的多注意小朋友的反應(困惑、訝異、驚喜等情緒及語言表述),從中提問,常能引發一些有意思的對話與討論。
在對話與討論中,教養者可以適度的放空自己,不要一直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的權威者與知識庫,只做指導與批評。這樣的對話與討論才能吸引小朋友的興致,不斷的持續下去。
更重要的是,在跟小朋友的對話、討論中,不要過份企求(或過于美化的想象)每一次的對話都會有深刻的思辨與意義;更要了解,跟小朋友的對話本身(即使是閑聊)基本上就是一個很深刻、難得的經驗,因為在對話、閑聊中我們和小朋友已經逐漸建立起情感的聯系網絡,同時也會讓小朋友了解到我們是樂于和他們對話、并且愿意聽他們說話的。而更加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不氣餒的一直和你的小朋友日復一日的聊下去、討論下去,你將發現:一些企求的“意義”常會在不間斷的無意義閑聊后逐漸浮現出來。